维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中国海洋日:两德赢体育官网位海洋艺术研究追梦人的十年
发布时间:2024-07-13
 2024年7月11日,是第20个“中国航海日”,人们的目光再一次投向海洋。  自2014年11月26日首届《风帆时代》海洋绘画展在深圳大学揭幕,并宣布成立中国首家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以来,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已承担多项国家级海洋艺术研究课题,出版多部海洋文化专著,德赢体育官网逐步成为国内权威的海洋艺术研究智库。十年间,中心还推动了海洋文化研究会、海洋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等机构的

  2024年7月11日,是第20个“中国航海日”,人们的目光再一次投向海洋。

  自2014年11月26日首届《风帆时代》海洋绘画展在深圳大学揭幕,并宣布成立中国首家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以来,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已承担多项国家级海洋艺术研究课题,出版多部海洋文化专著,德赢体育官网逐步成为国内权威的海洋艺术研究智库。十年间,中心还推动了海洋文化研究会、海洋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等机构的成立,持续探索海洋的无限可能,讲述人与海洋的未完故事。

  值此十周年之际,深晚记者带你走进中心,见证一群人对海洋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以及这座城市的深蓝智慧与海洋底色。

  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一段跨越艺术与学术的佳话,见证着深圳晚报前副总编辑、海洋文化学者梁二平与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岩鑫以及他们所带领的研究团队的共同愿景与不懈追求。

  “平生爱大海,披月乘风来。脚踩惊涛涌,心追鸿雁飞。”资深媒体人与大学教授的组合,为何对“海洋”二字情根深种?

  时间倒流。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召开,一位热爱航海并对中国古船模充满浓厚兴趣的大清海关洋关长,从全国各省市精心征集了125艘中国古船模,远渡重洋送至美国参展。后来由于清政府陷入日俄战争的混乱局面,无力顾及这些珍贵的船模,遂与比利时达成协议:由比利时出资负责运输这些船模至比利时参加1905年的比利时列日世界博览会,而展品则归比利时所有。2012年,比利时安特卫普河边博物馆的4艘珍贵船模(其中包括3艘中国船模和1艘同一时期的西方古船模)被送至中国航海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展览。在这期间,梁二平特意前往参观了这3艘中国古船模。它们分别是中式战船、明轮船和漕船,每一艘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的中式战船模型尤为珍贵,巧妙地透露了许多当时中国造船业的宝贵信息,让人为之惊叹。

  “那漂泊在海外的125艘古船模若能一起‘省亲’,或回国,那将是一个多么震撼的古船模舰队呀!”梁二平心中这个强烈的念头,最终在2016年夏天化为了实际行动。他与张岩鑫携手踏上了“漂泊海外的中国古船模考察之旅”。

  安特卫普河边博物馆海事展区里,几十个古船模中仅三条为中国古船模,其余均为欧洲古船模。梁二平急切地向海事及古船研究首席科学家简博士表达,希望能见到其余古船模,但因船模存放于另一仓库,无法直接展示与拍摄,他显得遗憾与焦虑。简博士遂带考察组至研究室,展示博物馆对这批古船模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成果仅限于几页简单说明和编目录,缺乏深入的专业研究。这让梁二平更深刻地意识到这批古船模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亟待挖掘。双方就此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共同致力于让这些漂泊海外的中国古船模重新焕发光彩。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曾领先世界,取得辉煌成就,如创新的龙骨装置、独特的水密舱结构、灵活的八面风使帆技术、有效的防摇设施、指南针导航应用,以及舵与风帆的巧妙配合等。梁二平、张岩鑫深知,深入探究中国古代船模,可揭示其数量、种类、年代及造船工艺的丰富信息,有望填补中国在海洋文化,尤其是海船非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

  离开安特卫普河边博物馆时,梁二平的目光停留在了一楼的纪念品商店。他心中暗自思量:“未来一定要与安特卫普河边博物馆联手出一本研究漂泊在海外的中国古船模的书,摆在这里,让当年大航海强国也能看到中国大航海的技艺与影响。”

  无独有偶,2012年元旦,梁二平在泉州考察时,得知深圳紫苑茶馆主理人陈悦成藏有《中国帆船模型汇刊——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梅乐和爵士搜集》。此画册后被梁二平“请”入书房,成为他探究这段历史的首条线索。

  如果说,漂在比利时的古船模是一部文化遗产流失的伤痛史,那这本老画册里,又藏着怎样的漂泊故事?考察组依据史料,追踪至英国。经调查得知,这批中国古船模现藏于伦敦城外博物馆的藏品仓库,但该处仅接待专业查询。张岩鑫便向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求助,并在文化参赞项晓伟的支持下,得以安排一次探访收藏品仓库、寻找中国古船模的行程。

  “那天是周二,实际上收藏品仓库每周仅周五对业内人士开放。”梁二平回忆道。藏品仓库位于伦敦郊外,面积堪比几个飞机库,在门卫拍照并核验证件后,众人被领入巨大的洞库。随着馆员按下按钮,卷帘门缓缓升起,灯光骤亮,眼前展现的是三排整齐排列的中国古船模。原来,工作人员已提前数日,从高高的藏品架上将这些船模一艘艘取下,在此空房间精心布置。

  这些由梅乐和从中国运至英国的古船模,此刻犹如一支整装待检的舰队德赢体育官网。考察组如获珍宝,迫不及待地开始测量尺寸、拍摄照片。英国研究员对中国古船文献亦感陌生,一番交流后,梁二平慷慨赠送了他们老画册的复印本。工作结束后,众人共赴小镇享用炸鱼薯条,举杯畅饮啤酒,畅谈古船模。“期望中英科学家能携手研究这些船模,让这些尘封百年的精美古船模与公众有更多互动。”英国研究员在言谈中如此表示。

  2020年10月,由张岩鑫、梁二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漂泊的船——中国流失海外的古船模》正式面世。在该书的引言《小小船模承载的海洋文化梦》中,二人这样写道:“我们关注这些古船模在海外的下落,不仅要借此探究这些来自中国不同水域、命名独特、功能丰富的船模在中国造船史上的位置,也希望借助对这些古船模收集、整理与展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它们所承载的历史、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多方信息,为中国舟船文化提供研究样本和学术支持,为未来舟船文化研究提供历史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整理、复制、展示中国古代船模,就是一个兼具历史与现实意义的课题。值得庆幸的是舟船文化研究,赶上了海洋强国的好时代,赶上了开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时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是的,文物是死的,只有“活”起来,才更能体现其特殊的价值。这一次,梁二平、张岩鑫要将这些船模“驶”向国内外,将这些珍贵的古船模引入公众视野,并借由更多形式,促进中外海洋文化的交流与理解,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海洋文化的魅力,激发公众对海洋历史和探索的兴趣。这片海与这座城市之间,情感纽带日益深厚。

  2014年11月26日,在深圳大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几位怀揣海洋文化艺术研究理想的青年学者,肩负历史使命,成立了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同期,在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宣传基金的资助下,第一届《风帆时代海战绘画作品展》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心踏上了“海洋艺术”与“海洋历史文化”创新融合的研究之路。作为中国首家以海洋艺术为核心的研究机构,中心秉持着“抢救式的修复,创造性的填补”中国海洋文化历史链条的学术理念,承担了文化部、教育部、国家艺术基金等委托的多项关于海洋艺术的研究课题。自成立以来,中心矢志对中国的海洋绘画艺术进行梳理,通过古今海洋题材绘画的研究与解读,来弥补过去失去的并创造当今时代的海洋绘画艺术,拓宽中国海洋文化艺术研究的范式样本,填补中国在海洋艺术创作和历史文献上的多项空白,为国家海洋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文献和学术支持,为未来海洋战略研究提供历史借鉴,是我国在海洋艺术研究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努力成为国民了解中外海洋文化的窗口,为我国海洋发展提供翔实的素材和坚固的后盾。自成立以来,中心已获得《中外海战题材绘画艺术收集与整理》《中国流失海外的古船模收集与研究》等国家社科项目2项,《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文化艺术遗存调查与研究》教育部项目1项,《风帆时代海战绘画作品展》全国巡展、《中华风帆》、《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美术作品欧洲巡展德赢体育官网、《中国古代船模作品巡展》、《深圳千影绘画摄影作品巡展》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5项,省级社科课题4项,省级国防重大1项,市级重大项目1项,市教育规划项目1项,展览宣传项目11项;开展国家科协、省科协、市科协科普活动数百场。

  此外,中心积极寻求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画展》《东西方古代海图对话》及《中国古船模回归展》的世界巡展做准备。2016年6月21日,中心考察组访问欧盟总部,与欧洲议会交通旅游委副主席、“一带一路欧中文化旅游委员会”主席乌依海伊等商讨,在中欧人文高级别交流对话机制下,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就合作推广中国海洋绘画艺术作品展等文化交流事宜达成共识。三天后,考察组又访问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在中国驻荷兰大使馆文化处主任杨晓龙带领下,与亚洲贸易专家杨·哥本举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中国瓷器”专题学术研讨。杨·哥本希望进一步就大航海时代的东西方贸易问题深入交流,尤其期待获得第一手中国文献,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中罕为人知的中国大航海故事。

  2018年10月8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美术作品欧洲巡展比利时站在欧洲议会成功揭幕。欧洲议会旅游交通委员会副主席兼欧中“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席乌伊海伊·伊什特万,中国驻欧盟使团教文处李建民公参、车伟民公参,欧盟各成员国代表、中欧媒体代表,当地文化艺术界人士等约100人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展览汇集了来自国内广东、福建、浙江、海南、山东、北京等多地40多位艺术家的艺术精品,艺术家们以命题性创作的方式、以绘画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人大航海史诗画卷,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海洋故事,展览还深入到塞浦路斯中国大使馆、荷兰中国文化中心、德国纽伦堡爱尔兰根孔子学院,在欧洲引起了极大轰动。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美术作品欧洲巡展比利时站布鲁塞尔欧洲议会开幕仪式

  而今,展览作品在深圳招商蛇口邮轮母港的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的历史展厅内持续展出。漫步展览间,每一幅画作犹如精心雕琢的门扉,轻轻叩开中国海洋历史的大门,即可启程一段海洋文化历史的探索之旅。画作或色彩斑斓或线条流畅,皆承载着独特情感与故事。柔和灯光下,细节毕现,引人驻足。辽阔海洋、热闹码头、繁华城市,经艺术家视角重塑,赋予了全新感受。展览开篇即聚焦中国古代海洋理论先驱邹子,跨越战国至现代中国,以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航海人物事件为核心创作题材,以民族文明叙事为骨干,鉴真东渡、郑和出海、周达观出使、海商张元隆……似随时跨出画布,与人共语。历史迷蒙烟雨已散,海洋风流人物依次亮相,两千余年的时间跨度,地域纵深感自东瀛延伸至地中海,时空交织,尽显磅礴气质。

  谈及这些画作的创作历程,梁二平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有的画作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喝出来的”,有的则是在深入的交流中“聊出来的”,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蕴含着艺术家们创作过程中的精彩故事与心路历程。“仅以文字记录历史,不仅降低了文献可读性,也难以真实复原历史场景。在摄影技术未普及的时代,海洋历史文明主要依赖海洋绘画、海图和文字描述来记录。为深入研究与解释古代海洋题材绘画,让古典绘画中的历史文明与人文思想焕发新光,更合乎逻辑地还原历史真相,我倡导以‘艺术’视角解读和传播海洋文化。”张岩鑫说。

  张岩鑫、梁二平与海洋的情缘,是深圳这座城市独有的浪漫篇章。在这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中,他们不仅追寻着海洋历史的足迹,更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深圳与海洋不解的缘分。深圳海洋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海洋文化的开放性、流动性、扩张性、跨界与跨文化等重要特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2024年5月、6月,中心从深圳出发,走进北京工业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在“海洋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海洋艺术创作的当代实践与挑战”、“海洋文化艺术与科技的创界融合及未来发展”等进行海洋文化艺术研究的交流分享,汇聚·共创来自各方的能量与资源。正如大海的气质是海纳百川,这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力量源泉,推动着它不断向前,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集聚资源。

  海洋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学者与专家的使命,更是青少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在这片蔚蓝的海域旁,中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殿堂,也逐渐成为青少年探索海洋、理解海洋、热爱海洋的摇篮。

  2018年,在深圳大学与深圳招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框架下,中心进驻蛇口邮轮中心3楼,依托国家级、省市级课题成果,将301及H4突堤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打造为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蛇口邮轮母港)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该基地于2023年获中国航海学会挂牌“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中国海洋学会为基地挂牌“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以及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等。

  赋能海洋时代,青少年的教育培养迫在当下。作为国内首个大型海洋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基地近年来致力于以海洋文化艺术为教育视角,采用‘艺术+教育+科技’模式,秉承趣味导学理念,向青少年普及中国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增强他们的海洋文化意识,矢志在国家海洋发展新时代,为国家的海洋建设培养星星火种。基地自2018年成立以来,持续开展海洋文化特色科普教育活动以及海洋文化宣传活动项目。2020年获得南山区“优秀科普项目”奖、2021年获得“广东省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奖。2023年基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会各界普遍开展海洋文化科普教育活动100多场次。包括,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科普月期间开展特色活动,深度参与2023深圳国际海洋周海洋文化教育板块项目,得到极高评价。学习对象覆盖幼儿园、中小学、大中院校学生、德赢体育官网残疾人以及社会多阶层,基地还积极联合涉海单位,如深圳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广东海警、南山海事、应急救援等部门以及市区街道科协、妇联等开展联动教育活动,丰富基地海洋文化服务内容。2023年基地工作获得“2023年深圳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称号、“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示范活动” 荣誉证书、“2023年度湾区邮轮最佳产品策划奖”“关爱孤独症儿童家庭爱心单位”等多项荣誉。未来基地还将踏实笃行,将海洋文化科普教育工作继续做深做实,努力成为深圳的海洋文化科普教育名片,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文化科普教育桥头堡基地,而不懈努力。

  站在十年再出发新的起点,梁二平如是说:“我们还有一个梦想:为了给中国古代造船文化遗产增添实物遗存,未来在各方面条件准许的情况下,我们将根据文献、图片、数据资料,对流失海外的中国古船模进行等比例船模还原和复制;组织这些流失海外的中国古船模,轮流回国‘省亲’,甚至让一部分船模回归它的故乡——中国。”

  “或许我们的工作并不是那么宏大显眼,更多时候我们扮演着抛砖引玉的角色。我们致力于在这片蔚蓝的领域里,播下一颗颗海洋文化的种子,期待着它们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深信,每一块‘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愿意继续扮演这个抛砖引玉的角色,以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的发展为引,持续激发社会各界为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无限动能,贡献我们作为海洋人的一份力量。”张岩鑫说。

  深晚记者缓缓将视线从张岩鑫、梁二平那充满故事与激情的脸庞移开,转向窗外,一幅生动的画卷随即映入眼帘:一艘巨大的邮轮,宛如远行归来的游子,正缓缓驶入港口,庞大的身躯在水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航海的艰辛与归来的喜悦。港口周边的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静静地见证着每一个离别与重逢的温情故事。此时,鸥鸟的叫声清脆悦耳,它们或低飞掠过水面,或在空中盘旋,似乎在为这归航的船只唱着欢快的歌。海浪轻轻地拍打着码头,发出宁静而又悠长的声响,宛如大海对勇敢逐梦者的温柔抚慰。(陈仪衡)